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是表明家庭系统的称号,是中华民族相同血缘亲族的代号,是-脉 相承骨肉同宗的标志,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根”的源泉。
自明洪武十四(1381) 年调北征南以来,历经六百三十八个春秋寒暑,吾支家族支派浩繁,散处云、贵、川遍布全国各地。但因谱牒失传,昭穆互异,世系分乱不相承,排行紊乱不相行,往往晚辈不知其祖,支不知其宗,如此以往,上欺祖宗, 下惑子孙。
寻根溯源,重视家乘世系的稽考与整理,以明生命之来龙去脉,并用以辩别血缘关系与人伦秩序,是吾王姓家族数千年来源远流长之雅风。回溯:幸有云南宣威来宾普苍王金显、王凤春父子,白凹王兴华、王玉寿父子。常述:自明洪武调北征南以来,吾宗支属吏部天官王绳武后裔。经云南白路王维顺等人的多方查考。和贵州威宁哲觉王存章等人的口述,才知道吏部天官“名绳武”之详情。再查贵州威宁大桥石河谱碑记载,世系分明。感谢贵州威宁县、县志办领导,帮助考阅县志。县志记载:始祖德源,其子绳武,父子征南。德源办理军需粮饷,为料粮官。绳武经首铺李善长传见,并开单恭请,明武(朱元璋)御口亲封为监军,与征南将军傅友德、付将军沐英、蓝玉、玺纛麾军平息云南,征剿乌撒,屯留威宁大桥石河,充屯守田,绳武分兵布将创七屯。防守适宜;诸屯将士,无事则耕牧守御,有警则应命执戈,诛剿叛乱,后遂世守其业,效忠朝廷,子孙无不率效。洪武二十三(1390) 年,明廷命沐英征则云南叛逆,绳武应诏随行,叛逆平息后,绳武留守云南边境红花铺(今云南宣威板桥)。故吾祖曾有本族来自云南宣威板桥之口传。
此次篡写家谱,是族人的共同愿望,且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之事。在族人的拥戴下,为重木本水源之情,使本源不失其传:为敬宗睦族之道,倡明伦理,和谐统一,进行家乘世系的稽考和整理;为告慰先灵,惠及子孙,怀以仁孝诚敬之心,执同根共祖一-脉相承的 血缘关系。使其明支派、知分行。我们进行了广搜博寻,在家族的共努力和大力支持下,以先祖口传记略,和各地祖茔的碑文记载为证史。基本理清了王氏家族自绳武先祖人滇后,至今638年以来的来龙去脉,及世系繁衍的历程。为编写中华太原郡《三槐堂》会理《王氏族谱》,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本谱共计600余页,35万余字,主要分以下七篇,序篇、源流篇、世系篇、家庭篇、人物篇、附录篇、杂记篇。
源流篇是循历史轨迹,翔实记录了中华民族情之所系的共祖黄帝至望氏立姓的开族始祖周灵王(姬泄心)之子太子晋(名王乔,又名王子乔),太子晋之后裔始迁太原,家于平阳,因为王族之后,世称“王家”,故姓王氏。在秦汉时分衍出“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两大支系,吾王氏为太原王氏。正如北魏《威远将军王昌墓志》中所载,“玉根肇于子晋,金枝光于太原”。太原堂是郡望总堂号。名以文传,姓以物显;三槐堂非以地命名,而是以王姓祖先典故为堂号。三槐的喻意,在中国古代是三公的代称。北宋的三槐王氏为太原王氏太子晋一脉所传。 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王言,其曾孙王玄(元) (字吉夫) 随伯父王且到江苏(苏州) 做官,后逐留居吴地, 落籍江苏昆山世称昆山王氏,王玄为肇基始祖。王玄十世孙均德之子德源及其子绳武均为元朝北京吏部右侍郎。德源受命与颖川傅友德率军征南主管军需粮饷;绳武为监军“一家参军”。平定云南,攻克乌撒后,玺纛麾军留守乌撒,充屯田守,屯垦于威宁大桥一带,家居大桥石河,生息繁衍。开创和发展本族历史文化。
《世系篇》世系井然,源远不断。翔实记录了远祖、先祖及南京至黔、滇,落籍云南、贵州的王氏家族,以德源祖为始祖,绳武祖为第一世祖的子孙后裔,计24世的世系传承。其支系、住地、姓名、生殁时间,故者安息茔地等关系基本清楚。在此次联宗收族中,因社会的变革,有弃姓而迁,有避讳而走,现已改为王姓。只有绳武的第九世孙一岭之子、长子避祸易性呈姓,次子避祸始迁不明,三子避祸易姓羊姓。此编诚足以信今而传后也,俾后之子孙,可一览而知。在此前所修谱牒,墓碑所记载不确切的叙述,均应纠正,使多去赝存真。历史上的王姓名人层出不穷,名著不可胜数。由于限于篇幅,此谱中的《人物篇》只选取少许的供广大宗亲阅读,工将获得稗补。
遗憾的是,此次续谱,对人滇第十三世先祖王来聘、王来选、王来伦祖先茔地尚未询明。对宣威祖家松坡支系忠庆公孙辈王时的后裔王秉一、王秉荣、王秉德、三人在迁徙会理太平的过程中不知去向,后裔难考。王秉文的次子通動、三子硕動、四子高動、五子上動、七子成動,王秉恒的长子王怀動,王秉宽的长子王仲勋、次子王道勋等八弟兄后裔失考,去向不明。
此谱中的字辈谱是王姓同宗家谱世系命名的字辈序列,是王姓家族中血缘秩序的标志。它不但寄寓着对王姓家族子孙后裔的期待与希望,而且反映了较丰富的文化意义,体现了我们中国伦理型文化与政治型文化的特点。为使上不犯讳,下不重名,各有所伦,除将以已取用过的字辈进行列表对照外,还续订了新的字号相承的、排行相行的、体现王姓家族风貌的、陶冶高尚情操的、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百世字辈谐》, 每五世为-偶。子孙后裔必须按字辈取名,一辈一字, 世系分明,井然有序地承继下去,不得抛开字辈和另订字辈取名,以保同宗血脉的一气贯通,不至于有犯上之嫌。有的弃字辈取名,如父王武,子王畅,是父子还是弟兄。闹出了同族同宗叔伯互称老兄、老弟的笑话。至于不知其情的人,则误之必然矣。
此谱中的“三槐堂”《王氏祖训》二十条,《家训》十二条,《家戒》十条,所提出的立人,修身的希望和训导,是作为行为规范与道德约束的守则。其要义是训导子孙如何做一个好 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每一个家族家庭在实施教育中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与学校对学生的索质教育紧密结合,使其子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创新,使之朝夕遵之,而世守之。
此谱是王姓家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其内容较宏富、厚重,是一部系统的家族生命史,基本上实现了宗亲年深日久的心愿。它是合族咸集,众人成谱,成非一人之力可为。它将亘千古而弥昭,诚望宗亲虔心珍惜,精心保存,倍加爱护,不得出卖、遗失或损毁。它是传家之宝,要世代传承。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翻阅着这本厚重的中华太原郡三槐堂会理《王氏族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仿佛可以看见,数百年来,会理王氏宗支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风雨雨一步-个脚印艰难地走来, 直至今天的初成基 业。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吾王氏后人们在祖国大地立志有为,发奋图强,代代写风流,世世耀荣光。读毕此书,可感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和弘扬祖德宗功,承前启后,担当拼搏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是一部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宗亲族情融人在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落人了族人们共赴时限,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吾古稀之年,受众之举,承责主编,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对谱书的编撰,虽已尽心竭力,可乃才疏学浅,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的恭敬和族人的期盼向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崇祖敬宗,服务家族,启迪后人,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族风,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尉族人,天地有知,日月可鉴!
欣慰的是,承责主编族谱,族众支持,编委奉献,几位主编助理鼎力相助。特别是同为古稀的族人王朝银(二爺)提供了二百余年的王氏“王宅族谱”的宝贵资料,为编纂王氏族谱揭示了寻根之路,郑重的指正了方向和引导明确的世系。
公元二0一九年已亥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