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纳林乡安家梁安氏源流考
安姓起源历史悠久,说法不一。据网上族谱录介绍,安氏最早起源于今伊朗的安息国。汉武帝在位时,曾派员与安息国往来,后安息国的太子安清来到今河南洛阳传教佛经定居,繁衍后代。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也是我安氏家族的发源地。安清留居内地,成为后世安氏子孙的得始祖。据新华社2013年按人口数量排名的现代百家姓(400姓)安姓排名为112位,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大约在明清时期,随着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我族人又迁徙到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在我小的时候听父亲说过,我们的老家最早是山西大槐树的。可能在清朝时期,为躲避战乱与灾荒,我族人又迁徙到今陕西省府谷县黄甫镇古城王岩斜坪(现改为前坪)居住。
陕西省府谷县黄甫镇前坪安家坡
在我着手写安氏家谱时,曾驱车前往府谷县古城前坪村,走访了当地健在的长者,他们回忆此地确实住过一些姓安的人家,故起名为安家坡,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放眼眺望,安家坡条不足两公里的坡上长满了庄稼,坡的下面,乱草丛生,在坡下面的沟畔上,还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些破烂的窑洞,这让我感慨万千且兴奋不已,这就是我们的曾祖父、祖父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距今应该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我终于找到了我们的根亲地。听我叔父安玉明大爹在世时说过,王岩斜坪的安家坡安葬着我们安氏家族二十多口人。但因为历史原因,我们的父辈们没有把他(她)们的坟墓保存下来,现已无从辨认,造成了几代人的终身遗憾。
内蒙古纳林乡安家梁安氏迁徙考
根据伊盟地方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推行“移民实地”政策,内蒙古的土地全部实行对外放垦。大约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先辈们为了生存,陆续从府谷县古城的前坪村迁移到现在的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乡镇榆树塔村安家梁社。在那个年代,准格尔旗属于蒙古族居住的地方,俗称“黑界地”。我族人在此租种土地,但人离世后,必须葬入原籍地,这就是造成了我族先辈们至今无法归一的原因。
安家梁方圆不足十公里,我们的先辈们初到此地时,这个地方满目荒凉,人烟稀少。他们凭着一双勤劳 的双手,在这块未开垦的荒地上辛勤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难地养家糊口。家业逐渐壮大,人丁生生不息。解放后起名为安家梁生产队。
安家梁从地理位置上看,东距纳林镇15华里,南靠贾浪沟,西与暖水乡接壤,北靠榆树塔大队。从地质条件看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是典型的山梁沟壑地区。梁地相对平整些,但土质层浅,下面是沙石岩, 其它地方则是沟壑纵横。山沟里的土质全是由紫色与灰白色的沙石岩构成,看上去像五花肉一样,一层夹着一层,互相交错。当地人管这种土质叫砒沙石。
农作物主要种植玉米、糜米、谷子、土豆还有少许杂粮。
老家的生活习惯基本与今陕西、山西人相同,只是吃辣椒少些。主食是糜米、小米,用羊粪种出来的糜子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做出来的米饭非常可口。如果把这种米进行发酵,做出的酸饭更是一道美味佳肴。我们这辈人至今延用吃酸饭的习惯,尤其是夏天吃酸饭不易上火。其次老家的羊肉特别好吃,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山坡上长着许多种类不同的野草,比如,地椒、沙葱、柠条、沙棘等草都是天然的调味品,羊吃了这些草后,肉质鲜美,味道纯正。所以准格尔旗的羊肉在东胜地区卖价最高。我们小时候,家中来贵客,吃的最好的饭就是炖羊肉蘸糕,其次是烧猪肉烩菜。这些饭菜的味道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可惜现在已做不出那时候的味道了。
安氏三大家族在安家梁居住生活,大约有上百年的历史,从我们的祖父到父辈以及我们这- 代人都曾经生活在这里,虽然之后我们有机会上学工作离开这里,但家乡这块热土地永远是留在我们心中的圣地,不论她是干旱荒凉还是富饶秀美,我们都不会忘记,时至今日,经常魂牵梦萦。这里我特别想提到的是一个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逐步富强之后,政府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农民的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改善,现在安家梁由于干旱少雨吃水困难,被准旗政府规划为退耕还牧之地,居住人口不足十户,而且都是老人,但政府出面资助,都盖起了砖瓦房,家家有电视,人人有手机,农民都加入了合作医疗,六十岁后还能领养老补贴。现在家家丰衣足食,人人精神饱满,人均寿命也提高了很多,所以要特别感谢党和国家给了农民好的生活。
从2000年后随着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一部分人考学工作。安家梁安氏三大家族人口逐步搬迁,2006年后,下梁与南場两大家族人口已全部搬迁至薛家湾、沙圪堵、东胜等地。完成了从农村到城镇的战略大转移,现在的安家梁居住的安氏家族只有上梁安官生的孙辈安占良与其弟安桂珍两家老弟见了。( 儿孙们已经出去了)
公元2016年7月准旗政府发布文件规定,为了不影响新农村的形象工程,凡是已搬迁的旧院落要全部铲平。为此,我们居住了多年的老房子,也只能留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