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道州春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这一大事, 历经四年,五易其稿,总算脱稿了,这是我们春陵清溪朱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族谱的编辑完成,也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原来,我对修谱一无所知。 70 年代第一次在本族一宗兄家里 看到家谱,我当时对族谱知道的很少。后来,我读了台湾学者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栽》一书,才知道修谱的意义。由于春陵清溪朱氏家族人多面广,修谱难度很大,当时正值读高中。2013 年元旦伊始,与族兄治保聊起修族谱一事,后来治保兄将《舂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民国22年版)复印一本给我,经过阅读和长时间的思考,特别是反思自己,一生坎坷,一心想为族人出力,于是,我下定决心,牵头个人修谱。
历史上,舂陵清溪朱氏家族为了继承家族的历史传统,曾进行过多次修谱,上届修谱是民国22年前后,至今已83余年。已经修谱十次,但是这第十一次修谱与有着以下不同特点:
第一、时代背景不同。上届修谱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处于战乱时期,国家不统一,社会不稳定,经济萧条,交通不便,通讯落后,音信闭塞。现在是21世纪,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交通发达,信息流畅,为修谱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科技水平不同。民国时期,科技落后,版面为木刻。现在科技发展,村村通公路,许多人有电话,一部分人还有手机,联系来往非常方便。电脑和网络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族谱的内容,也提高了编者的工作效率。这次本谱的某些文稿,就是笔者用自家的电脑打印的。印刷技术的提高,使族谱的信息量增加,谱书印制精美,经久耐用。
第三、牵头人不同。往届牵头人是有很多德高望重之人组成。当时他们都是权威人物,他们的话谁敢不听口这次由我牵头,无职无权,许多事是议而难决,决而难行,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但是,我还是得到了大多数族人的热心支持和帮助。因此才得以完成修谱大业。
第四、主编不同。往届修谱,是请老先生主编的;这次修谱,全部都是我本人主编的。本人在永州市工作,利用余业时间回家探看老母收集资料。不惧寒暑,不畏艰险,前后四年奔走有朱姓人的每一个地方,发动族人提供信息,为理清上下关系,他查阅了许多资料,为贯通血脉分支,他走访了许多老人,甚至联系了江华的族人。这份细致和严谨,是这本族谱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
第五、溯源深度不同。往届修谱,只上溯到朱氏鼻祖朱挟、清溪始祖乾健公,这次修谱将远祖世系上溯到了远古时代的黄帝。这样就基本上查清了黄帝以下直到朱氏各族始祖的世系,并绘制了从黄帝到各家始祖的世系总图。并在网上找到与我族较远的世系,这也是本届修谱的重要成果。《永州市道州舂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是本次修撰完成的第一本族谱,我将重点提一下为完成这本族谱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几个人。首先是八家村族兄朱治保,他的鼓励和帮助是我修谱的动力。第二位应该感谢的是八家村朱改辉,他担任了这次族谱重修的顾问,第三位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修撰工作中唯一的女性,应该感谢的是清塘镇土墙村朱解玲为此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翻拍所有与朱氏文化有关的族谱电子资料,第四位应该感谢的是祥霖铺镇麦山洞村朱杰,还斟字酌句保证了族谱颐德公将军传记的生动流畅便于阅读和存记。2015年清明前,第五位最应该感谢的是江华县东冲村朱寿华,联系宗亲担当起了组织和联络的重要任务,相互走访都倾注了不少心血和期待。这些努力,是这本族谱得以高质量完成的保障。
《永州市道州舂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修谱义举的先后告竣,以及族谱的编辑完成,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族人鉴谅。
朱政颐德公第44世后裔朱治壮谨撰
公元2017年月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