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编修全县秦氏族谱难度极大,必须实事求是、据实编排

时间:2022-7-20 来源:家谱档案馆

唐太宗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一谱在手,可以明晰家族支分派别,可以洞悉家族发展轨迹,可以悟出家族兴盛之道。

旧时县以下设都,都以下设甲,等同于现行之乡镇村落区划。民间认为,只要是同姓同都甲,无论亲疏远近,都是有血缘亲的一家人。葬礼路引所出都甲,即为逝者籍贯。以都甲为引线,是寻根问祖之沿革。民国六年县志记载,临县秦氏,明清时期,分为安业都五甲六甲八甲、在城都一甲、甘泉都七甲十甲,有城镇安大秦(县城、白文镇、安业、大禹、秦家圪堎)五大支块。这三都六甲秦氏大可能源出一家,但甘泉都两甲已无法考证,安业都八甲相传也是县君赠子分衍。

临县秦氏,本宗原有老谱,各支多有分谱。但遭遇“文革”,多被焚毁。时至今日,仅存白文旧谱、刘家会旧谱、王家坡旧谱、秦家圪堎旧谱、大禹布谱、大禹支谱、冯家山支谱等。但是,白文旧谱虽以安业老谱为蓝本,誊抄摘要,然明显存在差讹,特别是十四世后仅列白文一支,演为支谱;秦家圪堎旧谱序言很简,没有旁系;窑坪墕村旧谱既无序言又无旁系;大禹、冯家山谱仅有本支系,互不衔接,也与别谱衔接不上。

如此境况,编修全县秦氏族谱难度极大。安业尤其人口众多,谱系支分断代。好在白文旧谱收录较多,作了重要依据。德明老先生有心,珍存秦生录编修时的麻纸残页,弄清了安业自字辈五门、后街里三小门世系,搞清了砖罗门杜家沟分别是继先孝先支系。秦军发现砂石寿龛,弄明了秦鼎之父为秦皋,秦鼎兄弟六人。这几年,德明秦军等奔走于各村各系,访庙碑谒墓碑、寻分单、问地契,从辈数研究,依名字推断,数年辛劳,几经周折,终于理清安业村世系及相关小宗部分世系。但,方山、岩头支系与整体世系衔接存在断线,仅嘉裕、嘉祯、明信、荣安以及其后世系清楚;成家梁与秦家圪堎、前大禹与安业、大和与安业、吴堡与安业等衔接关系通过合理推断,虽有物证,尚不完备信服,十之缺二;秦泰从临县到方山移壶口迁河南的事情也与年代不太吻合;秦元系秦敬方次子也难找到可靠依据,仅有内蒙海树一说。由于年代久远,其余小支系推断衔接也不一定精准,所以,敬请族人补充完善。

面对此种状况,谱系处理也难尽人意。只能实事求是,据实编排。一至十四世,为一个部分全县统一排列,标清世代;余后为第二部分,按大支先排列,二支乏嗣,三、四支居后排列。世代清楚的,标明代数;个别断线的,世代没有准确根据的以凡例要求排列。始迁祖处标明迁人迁出地。为了方便族人查阅,谱文版页两侧标清世代,目录及侧边书眉写明门派支系,一页贯通古今,清晰了然。

谱系是家谱的基本内容、主干核心,文稿是家谱的祖德传承、文化升华,图表是家谱的历史印证、遗风真迹。本谱除谱系外,还有十部分文字内容,百余幅真图穿插,诠释历史。激活谱系,提升品质,锦上添花,力争打造出临县秦氏的一张文化名片。前缀有秦氏图腾迁徙图表、区域分布、先祖画像、秦氏家训、参与名录。序言篇收录古今八则序言,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前言介绍临县秦氏古今家谱概况,本谱基本内容及安排方式;凡例以立规树矩、宗旨目的、标准体例、相关约定为要,指导修谱及查阅。繁衍迁徙篇讲述秦氏源流,迁祖考证,安业白文大禹区域概况,传说点面相合、人事相间,典故沿革,发展演变。文记篇记述先祖功绩,前人大事,后人赞述,重要碑文,新事记述,“秦”字趣解等。人物传记篇,分英雄烈士、名人名士、传闻异事三部分;英雄烈士一位单记,四位合传;名人名士,从不同角度展示前人道德品格和才艺风采,有大明忠义郎独传、有白文为主的十多位前人合传,有领导干部、有妙手名医,有老社长、有抗日老班长、有人民老教师、有一生坚守信仰的老革命,有诚信典范、有传奇富豪、有民间艺人、有屈伸自如的豁达之人,也有在世贤达功臣、国之栋梁;传闻异事,从另一角度展示临县秦氏风格特点。图表名录篇有元明清功名录、封赠官职名录,烈士、建国前参工人员、抗美援朝军人、中越自卫反击战军人,外调南下干部及研究生名录。考证纪实篇带你翻山越岭、走村访户,重现七年修谱路,点滴艰辛历历在目。活动纪实篇介绍家谱编修大型活动及有关讲话文稿。家谱知识篇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后记篇简述编修过程,并附相关资料,圆满画结。另有相关插图、分插其间。图片搜集整理甚难、分类注解不易。图是传承,图是文化,图是印证,图是风采,可以图述人,可以图论事。

如此编排,也未必最佳。敬请阅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利后继者修订。

二十世孙 京锋

二十一世孙 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