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河南省谢堂村,最近要修家谱,作为江苏省沛县谢氏族人皆欢欣鼓舞。自古先贤皆重视修谱。今逢盛世,谢堂村当家人倡议修谱,意义非凡,我们举双手赞成。
修谱自古就是大事。古沛谢氏,作为谢堂村走出的谢氏分支,有必要积极参与之。
沛县谢氏与河南省谢堂村老家失去联系已经六七百年了,年代久远,朝代更迭,加上山河阻隔,兵荒马乱等因素无法联系。但是,沛县谢氏老谱详细记载,余家先代世居阳夏,派衍乌衣,自元季始祖旺公徙家来沛,卜居于汉台乡。辈辈相传,老家阳夏一直让我们魂牵梦绕。
现在,我们有必要向各位宗亲汇报一下,关于谢氏,如何在沛县繁衍壮大,如何在失去老家信息漂泊在外,靠刚正不阿,不屈不挠,倔强生存的奋斗历程。这里着重提一下古沛谢氏二世祖升公,明洪武初贡生,朱明建文之际,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壬午燕师南下,城破不屈殉难,取义成仁,丰功亮节,垂竹帛,铭县志,佑起后人。永乐帝即位,祖孙编氓入伍,俱发金齿卫,未几归,始得奉升公柩来沛,葬于谢庄东南新穴。一世祖旺公携幼孙——三世咬儿,迁徙来沛,旺公为沛县谢氏开基之祖。之后,谢氏在古沛大地数十村繁衍生息。数百年来,一辈辈,有识之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执着寻根问祖不动摇。每个人,都重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何方?
值得庆幸的就是我们寻根成功。找到了谢堂村,就如当年革命人到了延安,找到了组织。我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这一切,要感谢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要感谢22世瑞强宗亲在网上成立古沛宗亲联谊会,以此为平台,团结了许多沛县热心家族事业的人士。 后又成立了古沛谢氏理事会:瑞海、 瑞庆、 瑞强、 履本、 履全、 履朋、履举、履宝、雪雷、祥健、谢凯、进步、谢勇、福杰、谢军、福海、谢超、谢军、福乾、后冲。大家一致要求,修沛县《谢氏家谱》,通过修谱,建立了友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修谱,大家呕心沥血,废寝忘食。
2018年,特别是我们沛县谢氏,一行十余人,到河南省太康县(古称陈郡阳夏)谢堂村去寻根问祖,通过详细了解,方知谢氏为中华望族是名不虚传。
沛县谢氏从一世旺公算起, 元末明初约700年。沛县第一次修谱,于清朝康熙癸酉岁,由十世孙纯熙公,手善清册,创修家乘为吾族作谱始,至民国6 年20 世效柴公等修谱成功,谱成已经一百零五年。期间又续了两次。
修谱不易。沛县是黄泛区,多次黄河决口,淹没古沛大地。其中有史可考的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在河南青龙岗决口沛县城被淹没;咸丰元年(1851 年)黄河又于蟠龙集决口,连沛县有70年之久的县衙坐落在栖山,也被淹没,不得不又迁往夏镇。数次黄河决口,加上兵燹,社会动乱,留下的文字资料相当少。在这样灾害频发,难能可贵的还有古沛谢氏族人,靠着超人的毅力,与责任感给后人留下了一部《东山堂谢氏族谱》。沛之谢氏从一世祖旺公传到当今已有27世。数百年来,文武兼备者不乏达人,忠君爱国、尊老爱幼,教育后学,敦厚传家者,可谓举不胜举,人才辈出。在此,我们首先要感谢,那些默默无闻,为了家谱的修订付出心血的前辈。是他们无私地付出,我们才能看到,知晓家族的历史。谱系分明,让我们知道,谢氏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
抚今思昔。多少年来,古沛谢氏只知道,老谱序言云,古沛谢氏祖籍阳夏,我们的堂号是“东山堂”,是南京的谢,是水西门的谢,与著名历史人物谢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那只是口口相传,没有史料予以详细佐证。古沛谢氏一世旺公,据民国6年谱序记载当是明朝初期人。那么之前,其父、其祖又是何人?从何而来,家乡居住又是哪里?这一重要命题,一直困扰着谢氏的有识之士。2012年7月,22世瑞珍公与福民、谢凯,曾赴南京水西门寻找谢氏后人的足迹。往事越千年,朝代更迭,人过境迁,哪里还有谢氏的踪迹。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其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 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 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云烟,成为历史的陈迹。
唐朝时,谢家居住的乌衣巷早已今非昔比,面目全非了。沧海桑田,追根溯源,我们古沛谢家的根系究竟在哪里?
魂牵梦绕地,梦想何时圆?一天,谢凯,进步,说他们曾经驱车到河南省太康县谢堂村,表示可能那里是古沛谢氏一世祖旺公的老家。理事会成员一听,精神大振。经过协商,大家纷纷表示要去实地考察。公元2018 年4月30日一大早,古沛谢氏一行12 人,由东山堂名誉会长谢瑞海,会长谢凯率领,利用假期驱车西行,经过五六个小时的奔波,至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谢堂村进行寻根问祖。我们首先拜访了太康( 古称陈郡阳夏) 谢氏研究会会长谢勇先生。宗亲谢波等人一起陪同我们参观了谢安故里文化园,拜祭了谢安曾祖父“魏典农中郎将谢缵陵墓”; 叩拜了谢安,谢石,谢玄三公殿内塑像,瞻仰了文化园谢安汉白玉雕像。考证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年间所立“谢斌墓,古碑谱系”碑;翻看查阅了谢堂村谢氏老谱,对照了从古沛带来,由祥健收藏之民国六年谢氏东山堂所修族谱。两地谱牒对照,苏豫谢氏共同认定沛县一世祖——谢旺公与该村所存古碑、 老谱所载三十八世谢旺同属一人。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同宗同源,可喜可贺。谢堂村宗亲设宴款待我等,感于此,特赋《谢安公故里行》一诗予以纪念:
陈郡望族兴中原,太康县志赞谢安。
高卧东山不为名,读书会友松竹间。
东晋王朝险象生,临危授命抛清闲。
百万之师犯边境,投鞭断流秦苻坚。
边关告急马不停,民心不稳惧狼烟。
安公运筹千里外,子弟兵勇智双全。
同仇敌忾多壮志,草木皆兵敌溃散。
肥水之战垂青史,一家四公美名传。
沛县支系来寻根,游离故园七百年。
谢堂村西拜始祖,典农中郎将谢缵。
陵墓巍然埋忠骨,苍松翠柏绕云端。
古碑老谱依旧在,寻根之旅已梦圆。
说起谢堂,我们可以联想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其中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个堂,就是谢家的瓦屋楼堂, 指谢家的居住地, 就是指家。 谢堂, 很多人也许会感到陌生。 但提到“淝水之战”“草木皆兵”“旧时王谢堂前燕”等历史典故,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又都会颇为熟悉。而这些历史典故都绕不开一个人——谢安。 谢堂村便是谢安的祖籍,谢安的曾祖父谢缵的居葬地,全球谢氏家族的发迹地。 如今,谢安故里在谢堂村已成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谢堂村也成为首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并荣获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的称号。
谢氏家族的发迹地太康县谢堂,古名陈郡阳夏。在东晋、南朝的二三百年间,遍布京中高门、显职要冲,势力深植皇朝根基之中,上百位史上留名的谢氏人物便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在诸多谢氏历史名人中,最被人们广为熟知就要数谢安了。
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要职,去世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公元383年,谢安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草木皆兵的典故就是从这次战役中衍生出来的。
谢安的先祖有史可籍者是其曾祖父谢缵。三国时,谢缵曾任魏国的典农中郎将,逝世后归葬于陈郡阳夏(今太康)谢堂村。他是陈郡阳夏的开基祖。现在,其坟茔,碑碣均在太康县谢堂村,且保存完好。
谢氏文化故里记录着谢氏先祖的辉煌历史。谢堂村西,谢安故里文化园门前,庄严肃穆的红色大门两旁各端坐着一头威武勇猛的石狮。进了文化园的大门,我们仿佛一下从现代文明的社会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时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北朝南的谢安汉白玉雕像,在文化园的中心。往北边走,其次是谢公祠碑亭,里面竖立着谢氏陵碑。然后是谢氏三公殿,其内供奉着谢安、谢石、谢玄的塑像,墙壁四周挂着介绍淝水之战的图片和文字。 连接谢氏三公殿和谢缵墓的就是缵公桥了。 整个文化园古色古香、草木繁茂,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谢氏三公殿,应该是四公殿才更准确,因为谢安的儿子谢琰也参加了淝水之战的指挥。战役胜利后,论淝水之功,封谢安为庐陵郡公,谢石为南康公,谢玄为康乐公,谢琰为望蔡公。
通过此次河南省太康县谢堂村之行,我们圆了谢氏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寻根梦想,找到了一世祖旺公的家,同时我们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为我们的古沛谢氏堂号“东山堂”找到了,经得起推敲的历史资料说明。谢堂村的古碑,老谱与古沛谢氏老谱,苏豫一家人的心有灵犀,都互相印证了我们是同根同宗的一家人。 六七百年的漂泊, 终于找到了古沛谢氏的老家, 这是多么令人欣慰, 令人赞叹的事情。此番寻根问祖,对古沛谢氏具有里程碑之意义。
古沛谢氏再也不是漂泊的孤旅。谢安公是我们谢氏历史上最优秀的代表,“东山堂”古沛谢氏堂号,是我们谢氏的图腾。东山再起、东山高卧成语,都是形容谢安公高洁的品格与不凡的能力。同时,堂号,时刻激励我们,鞭策我们勇往直前。谢氏后人,都要学习安公的优秀品格,学习他敢于担当,不辱使命,为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之精神。谢氏是中华民族园中十大望族之一,有着灿烂的家族文化。古沛谢氏与谢堂村的家人一道,同呼吸,共命运,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要发扬谢氏先人,敢为人先,勇挑重担的大无畏精神,为国家多做贡献,为家族争光添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共同书写谢氏新的辉煌篇章!
古沛二十三世孙谢祥健敬撰
于公元二〇二〇年七月十八日